《迴路花園-打貓秘境》沈浸遊走穿透 文化科技交織新藝術

文/林宜靜
 
以沈浸遊走儀式的文化科技共演,觀眾被引路人帶進一座多重時空疊合的人生試煉場。

科技應用與文化藝術的結合,在劇場裡能夠找到很好的實踐詮釋;當空間與時間的概念被科技元素介入打破界線,劇情與場景的想像力就無限延伸了。2024年8月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出的《迴路花園-打貓秘境》,帶著觀眾和表演者一起遊走,想像進入一座多重時空疊合的人生試煉場,讓文化與科技之間對話的情景更加寫真,透過身體去感受被科技賦能的表演形式,對表演者與跟著遊走的觀眾,都是一場在真實與虛幻之間擺盪的震撼教育。

由嘉義縣文化觀光局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聯手打造的《迴路花園-打貓秘境》沈浸遊走儀式X跨領域藝術展演,以民雄表演藝術中心的場域,量身打造出一場文化科技共融交織出的創新的藝術形式,實驗性極強的策展概念,《迴路花園-打貓秘境》為嘉義的表演藝術圈掀開一塊尚未被觸及的表演全新視角。
 
北藝大校陳愷璜校長表示,《迴路花園-打貓秘境》為臺灣首座科技藝術館於2023年的開館節目,當時是依照北藝大科藝館的建築空間特性,限地製作,從出神、入神的場景與敘事經驗,以遊走式的跨領域展演形式,引領眾生於建築內外穿梭,經歷不同維度的場景,藉由科技法器的混生運用,展開一場穿透歷史、儀式、未來記憶的淨化旅程,進行跨時空與跨結界的多重返生。
 
《迴路花園》由北藝大藝術與科技中心統籌,邀請到校內音樂、戲劇、新媒、舞蹈、電影等跨系所師生與校友,團隊歷經近一年多的策劃協力完成製作。節目的特色之一,依建築空間特性設計沈浸遊走路徑,引領參與者穿梭於建築內外,展開與自我對話、心靈療癒的過程,劇場巧妙地將將文化儀式中常見之火、光、音樂、聲響等元素轉譯為科技藝術作品中的雷射、聲響、燈光、動力裝置等應用。
 
陳愷璜指出,這次受邀於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出《迴路花園-打貓秘境》,很像是一把啟動之鑰,開啟一個虛擬世代的大門;製作團隊經場勘後,便決定重新調整節目內容。從北藝大的科藝館,移師到嘉義縣表演中心,嘉義版《迴路花園-打貓秘境》由高人氣劇場導演王嘉明和藝術家張暉明聯手執導,以民雄表演藝術中心為實踐場域量身打造,表演動線穿梭於民雄表演藝術中心不同建築物之間,建築物的裡裡外外、舞台的前前後後,移動在不同的人生試煉場,全劇邀請左營高中舞蹈班校友及同學參與演出,透過跨域的科技藝術展演呈現,引領觀眾一起進入多重時空疊合的宇宙之旅。

《迴路花園-打貓秘境》融入嘉義在地文化場域的建築空間特性,全劇重新編碼設計沈浸遊走路徑,演出的形式集結了臺灣在地科技藝術、當代劇場、舞蹈、新媒體藝術、動力裝置、雷射光雕等創意人才,演出期間開放嘉義地區中學、大專院校師生、在地藝文團隊免費報名入場,與表演者一同進入精心設計的場景裡「共同演出」,透過體驗新型態的展演模式,來認識藝術文化透過科技的多元應用。

在將近一小時的遊走儀式,觀眾全程靜語跟著引路人穿透不同場域遊移,觀眾無法置身事外,本身也是參與者,成為表演的一部分,透過科技元素創造的電力迴路,場域空間被雷射光切割不同的維度,身體在其中巡弋游離,以為是被禁錮的牢籠,但當光影幻滅,其實是可以自由穿越的空間國度,觀眾與表演者共同歷經一場光明與黑夜、重生與死亡的迴路花園。
全劇在結尾告別場域前夕,提醒觀眾重新去聽大自然原始的聲音海浪、風聲、鳥叫聲,看紅、藍、綠三原色,莫忘初心找回心靈的純粹。
 
 

當空間與時間的概念被科技元素介入打破界線,劇情與場景的想像力就無限延伸了。


《迴路花園-打貓秘境》將文化儀式中常見之火、光、音樂、聲響等元素轉譯為科技藝術作品中的雷射、聲響、燈光、動力裝置等,參與者找到內心的新秩序。

《迴路花園-打貓秘境》遊走式的跨領域展演形式,藉由科技法器的混生運用,展開一場穿透歷史、儀式、未來記憶的淨化旅程。
 


場域空間被雷射光切割不同的維度,以為是被禁錮的牢籠,但當光影幻滅,其實是可以自由穿越的空間國度。
 
攝影師:吳俊諺、呂國韋
照片提供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
 
 

 

 

— 分享 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