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電影影視特效走向文化科技,白鹿動畫兩位共同創辦人童譯白、陳文農透過科技轉譯文化的影像創作,從電影後製、商業廣告到主題式藝術,用文化科技影像內容說本土的故事,白鹿動畫在文化科技內容領域打出知名度,今年這兩位來自嘉義縣的青年決定回嘉創業,進駐嘉義文化科技創新基地,在嘉義邁向科技農工科技大縣過程中不缺席。
白鹿動畫兩位共同創辦人陳文農(左)、童譯白,透過科技轉譯文化的影像創作,在文化科技內容闖出一片天地。
童譯白與陳文農兩個來自嘉義縣的年輕人,就讀南台科技大學研究所時因指導老師參與電影《KANO》後製帶學生一起做,因緣際會投入動畫與影像創作, 2017年共同創立白鹿動畫,一如許多新創公創業,從電影後製、商業廣告到地方主題節慶,什麼都肯做、設法完成,在業界耕耘出白鹿動畫的口碑成績。
被問到「當初為什麼會取白鹿這個名字?」執行長童譯白靦腆解釋,白鹿給人的意象很和諧,希望作品也能帶給人相同舒心的感覺;兩位創辦人氣質相近、專業互補,童譯白擅長結合繪畫、3D掃描、動態捕捉與視覺特效等多元技法,負責擔任多部作品視覺特效總監,現場執行導演,執導的形象影片作品有《2024 LHC台南世界歷史都市形象》、《臺南400主題曲MV》、《奇美博物館-創辦人故事》等。
白鹿動畫製作的《惡地狂夜行》沉浸藝術光影展,在#嘉義文化科技創新基地 的體驗區展出。
從影視特效走向文化科技,白鹿動畫將實際文化踏查的元素重新詮釋,從2022年起,積極投入文化科技展演計畫,與策展人龔卓軍及藝術家跨界合作,打造一系列結合傳統與科技的沉浸式體驗,例如和張景泓導演合作的作品「雲端香路.數位陣法 - 陣頭和他們的產地」,或是原創作品「楊茂林:神救援」與「流域千年.河神聯境」,影像有了科技的助陣,讓文化的元素绽放出無限的想像力。
另一位共同創辦人陳文農,擔崗白鹿動畫視效總監,在創作過程,將技術作為說本土故事的橋梁!陳文農認為,「技術是工具,文化才是根」他帶領團隊從在全台各地,致力將台灣的風土人情、民間信仰與歷史脈絡,用影像串連記憶與未來,用科技說本土文化的故事。
白鹿動重2024年的沈浸藝術作品─我們從河而來。照片:白鹿動畫提供
在嘉義縣長翁章梁科技農工科技大縣的召喚下,白鹿動畫決定將這幾年創業的成果帶回嘉義,去年進駐嘉義文化科技創新基地,積極參與基地人才培育的傳承計畫;對兩位創辦人而言,嘉義不僅是地理上的起點,也是他們創業的開始,更希望透過大手牽小手,在嘉義縣邁向農工科技大縣的過程,以實際行動回嘉創業,在故鄉的希望之地紮根傳承,再創事業另一高峰。
白鹿動畫回到初始之地,進駐嘉義文化科技創新基地回嘉創業,要在家鄉紮根傳承。
經濟日報露出連結: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5635/8714077